"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. It's also about letting go."
電影《黑天鵝》裡,Natalie Portman飾演的Nina Sayers自小在嚴謹的家母管束下,不論在生活裡,還是在舞蹈上,都表現得循規蹈矩,眼底下的每一方寸都極力拿捏得分毫不差;是追求完美的藝術慾望,也是在長久操練下變成機械式的神經質。
印象派之所以從1874年創立以來在畫壇上歷久不衰,其注重追求光影陰晴變化的觀點並非單一原因;當年聚首於巴黎的這群畫家,打破了以往古典派固守的精準造型,寧可犧牲賞心悅目的像真程度,以換取流灑奔放筆觸帶來的細緻光影色感變化,這份勇毅、自信與跳脫的精神才是其核心價值,乃歷代藝術家永遠共同追求的目標。
Nina Sayers就像當年受古典派訓練的畫家,面對印象派的衝擊,對如何衝破自封的枷鎖,並蛻變成最美麗的天鵝皇后,實在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,同時也是啞子吃黃蓮 — 誰又能了解,從久居的籠牢裡踏出來的那一小步,要有多艱巨?
每個藝術家身體裡都住著一隻魔鬼。它像種無名的劇毒,放任讓它奔流於全身每一根血管裡,就能綻放出妖艷誘人的狂花,同時自己也毒發攻心;村上春樹在《關於跑步》一書裡就曾提到,創作不能少了這種毒素,它是作品的元神,但一個人不可能在這毒素運行全身的狀態下維持多久,像三島由紀夫這種天才,走的注定是天才的悲劇之路。
Natalie Portman在演釋如何從身體裡釋放這隻惡魔時,將那種從掙扎與恐懼中偷來的興奮發揮得淋漓盡致,我不能相信一個表演者能在沒有實際自身經驗下將這角色演活。Natalie Portman自幼從演,走在這稍一不慎即跌個粉身碎骨的高空鋼線上,追求的夢想今天終於達成,確實可喜可賀 — 君不見同場演出的,還有也是童星出身,今天卻只能靠結尾字幕上的名字才認得出來的Winona Ryder?
一將功成萬骨枯。能看見藝術終極目標那光芒的人,有多少能抵受得住拚死追求的誘惑?又有多少能在放下身段踏出第一步後,沒有從那高空鋼線上失足掉進那萬丈深淵之下的藝塚?
梵高、Kurt Cobain、Jackson Pollock、Stan Getz、Amedeo Modigliani、Chet Baker、Jimi Hendrix、Heath Ledger、李小龍、Freddie Mercury……
晚生在此拜過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