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冠中前輩說過︰筆墨等於零。
他常以水墨與油彩交替試驗不同題材,發現某些題材以水墨作畫,能乘水墨流動性特強之便,發揮起來更能盡情如意;又將國畫的取景法融入西洋油畫,使小小的畫面看似能容萬物千奇百趣。
當年吳前輩決意回國發展,有兩大目標︰一是「國畫現代化」,一是「油畫民族化」,就這兩點來說,算是超標達成了,而後者對我的啟發至為重要 — 西洋畫始終是洋人的東西,而藝術必須求真,求「真」的過程終必涉及尋「根」,回到一個人最根本的民族性上。在大潭灣寫生的近作被學生評為帶有國畫的詩情畫意,令我留意到自己不自覺地走在建立個人風格的正途上了,大喜。
至於「國畫現代化」,雖與我關聯較小,但「筆墨等於零」一說,卻令我對吳前輩深深拜服。國畫發展史源遠流長,是我國傳統文化一大寶藏,受傳統國畫訓練的人,最注重用筆,正所謂書畫同源,一枝一葉都與書法的一勾一剔同樣有著獨立的欣賞價值,絲毫鬆懈不得。吳前輩看出了國畫發展的最大阻礙︰這用筆之法雖有觀賞價值,若過份拒泥於此,卻反而窒礙了畫面的流暢性,與水墨本身的優點背道而馳,是故說「筆墨等於零」︰無助於建構畫面、局限畫面發展的用筆,其價值等於零。
視覺藝術一切以整體畫面為先,藝術家的工作就是要將沒有的東西剔除,使觀者能直接感受畫面所表達的訊息 — 在這裡,吳前輩的話令不少人誤解為「傳統用筆是沒有價值的」,是以此說爭議性甚大,但其實應解作「多餘的傳統用筆是沒有價值的」,並沒有說錯,反而體現了作為藝術家的精神,將畫面上相對不重要的元素拚棄,哪管該元素原本的獨立存在價值有多重要!
我對國畫認識膚淺,基本用筆功夫不足,沒資格說「筆墨等於零」,但也本著這個信念,偶然作畫。讀蘇東坡的《念奴嬌.赤壁懷古》一詞有所感,即隨手以大筆粗疏勾勒出崖壁的脊線,隨山脊遠去拉出飛白以表達距離感,沾水渲染出烏雲密佈的天空,再以皺法擦出拍岸的驚濤 — 亂石「穿」空、驚濤「拍」岸、「捲」起「千堆雪」,蘇才子的想像力實在太厲害,生在今時今日,大抵是個頂尖前衛的畫家。
「筆墨等於零」可以拋去毛筆,再拋去墨。藝術是自由的,無邊界的,可用水彩和刷子。
ReplyDelete只是沒有毛筆沒有墨的藝術還算不算中國畫?沒有特性民族性,藝壇會少了一些東西,代表三千年歷史,1/4地球人的中國畫之獨特的色采。